最近机关单位退休人员的茶余饭后,都在热议一件事:养老金补发到账了!有人欢喜有人愁,隔壁老张补了三千六,楼下老王却只拿到一千一。这差距咋这么大呢?说到底,决定你补多少的关键,就是四个数字在暗中较劲。
今年退休政策可是有大动作。从2025年元旦开始,咱们的退休年龄要开始“小步慢跑”了——用15年时间,男职工从60岁逐步延到63岁,女职工的退休年龄也从50岁、55岁分别提到55岁和58岁。而更实在的变化是,2030年起,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要从现在的15年逐步提高到20年。不过您也别急,2029年前退休的人,还是按15年门槛来算,国家给了5年缓冲期让大伙喘口气。
缴费年限绝对是养老金计算的“硬骨头”。它分成实际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两块。视同缴费年限这个名词听着玄乎,其实就是指2014年养老保险改革前,机关单位职工那些没实际缴费但国家认账的工作年限。这缴费年限对退休金影响可太大了!缴费每满1年,基础养老金就多给1%。举个例子:同样月平均工资8000元的地方,工龄30年的老李比工龄20年的老王,每月基础养老金就能多拿8000×(1÷2)×(30-20)×1%=400元。我跟你说,这还不算完!缴费年限长的,个人账户积累更丰厚,退休后每月到手的银子自然水涨船高。
缴费基数好比养老金的“加速器”。工资越高,缴费基数就越高,每月划入个人账户的钱就越厚实。算个人账户养老金时,差距就赤裸裸地摆上桌面了:同样是60岁退休(计发月数139个月),老张缴费基数高,个人账户攒了18万,每月能领180000÷139≈1294元;老李基数低,账户只有12万,每月就领120000÷139≈863元。里外里差了小500块,一年就是六千,十年就是六万!这钱够带老伴国内旅游好几趟了。
对2014年10月前参加工作、之后退休的“中人”来说,视同缴费指数简直是养老金计算的“黄金砝码”。这个指数跟退休时的职务级别、岗位薪级挂钩——职务越高,指数越亮眼。在算过渡性养老金时,指数高低直接决定钱袋子深浅:假设当地月平均工资7500元,视同缴费年限25年,过渡系数1.2%,指数1.4的人能拿3150元,指数1.6的就能冲到3600元。每月多450元,买菜钱都省出来了!
地区差异也是绕不过的坎。一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养老金计发基数能差出一倍多。同样工龄25年、平均缴费指数1.1的退休人员,在计发基数10000元的一线城市,基础养老金能拿2625元;到了基数4500元的三四线城市,直接腰斩到1181元。真应了那句老话:同人不同命,同伞不同柄!
养老金补发说到底就是“多缴多得、长缴多得、晚退多得”十二字真经。工龄35年的老前辈,一年补发能比工龄15年的多出2500多元,抵得上一个月菜金。说到底,养老钱袋子的厚薄,早在我们工作年头和工资单上就埋下了伏笔。
看着邻居老教师补发了三千多的养老金,张大妈掰着手指头算自己的工龄:“要是当年没提前退休该多好!”话说回来,您身边退休的人,补发金额最让您惊讶的是谁呢?
#AI热点大赛
华夏配资网-配资app官网-配资免费体验-国家正规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