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鲜战场的硝烟散了,停战协议的墨迹未干,但对百万志愿军将士来说,另一场更难的“战役”开始了:回家。这百万英雄,怎么回?怎么安顿?成了摆在新中国面前的世纪难题。
按说仗打完了,回家是天经地义的事儿。可当时朝鲜半岛那摊子事儿,没那么简单。南边的李承晚,一肚子不服气,老在“三八线”边上搞小动作。美国大兵也杵在那儿,跟根刺似的。再说北边的朝鲜,真叫一个烂摊子,啥都得从头来,急需搭把手。这光景下,志愿军撤了,局面稳不住,朝鲜更难办。所以啊,就算心里装着爹娘、念着故土,枪还是不能撒手。
就这样,志愿军将士们一边警惕着那头的动静,一边撸起袖子,帮朝鲜兄弟搞重建。你想啊,打完仗,哪哪都缺。修水库,补大堤,搭桥梁,铺马路,他们在工地上、田地里洒下的汗水,一点不比战场上流的血少。跟当地老百姓,那真处成了自家亲戚。这一眨眼,五年过去了。
这五年里,志愿军不仅仅是堵在那儿的钢铁长城,更是朝鲜人民心里实打实的依靠。他们用双手换来了友谊,也赢得了尊敬。可毕竟是在异国他乡长期驻军,这也不是个长久之计。随着朝鲜慢慢喘过气来,重建也有了模样,志愿军该不该回、啥时候回、怎么回,这些事儿又重新摆上了台面。
那时候,扛着志愿军这副重担的,是杨勇将军。他不是最早入朝的那批猛将,是到1953年,战局咬得最紧、需要一个既能压住阵脚又能打出漂亮的收尾仗时,中央才点将想到他。杨勇啊,那可是从中央苏区一路血火里趟过来的,打仗鬼点子多,敢啃硬骨头。抗战时吕梁山里的三回漂亮伏击——薛公岭、油房坪、王家池,教科书一样的存在。到朝鲜战场,他没让人失望,指挥了金城战役,狠狠教训了不长记性的李承晚,那一下,彻底把对面最后一点儿嚣张气焰给打没了,停战协议才算真落了地。
仗打完了,可新的难题又来了。而且这次不是跟敌人真刀真枪干,是百万人的安置问题,光想想就脑瓜疼。一下子回国上百万人,这是个天文数字!住哪?吃啥?干嘛去?国家刚开始搞建设,家底薄得很。处理不好,这帮立了天大功劳的将士,心可能就凉了。整个社会,也可能跟着晃荡。这事儿,真让中央领导层愁得不行。
就在大家为这事儿抓耳挠腮的时候,杨勇又露了一手,显出了他不光能带兵打仗,更能通盘考虑、布局未来的本事。他拿出的方案,不是拍拍脑袋就把部队撤回来完事儿,而是一整套环环相扣、盯着当下更看着将来的盘算。这里头啊,既有军事上的深谋远虑,也装着民生和国力的考量。
杨勇这盘棋的核心,叫做“分批走,按战略落子”。他的想法是,别一股脑儿回来,得分成三批,慢慢地、有计划地往回撤。这回来的人放哪儿,也不是随便找个地方,得跟咱们国家未来的国防大局结合起来看。
头一批部队,他建议就近安置在紧挨着朝鲜的东北。这地界儿可太要紧了,那是咱们共和国的工业大动脉,也是国防前线的桥头堡。把一部分打了硬仗、有了经验的部队放这儿,好处明摆着:一是看住家门,一旦朝鲜那边再有风吹草动,这支部队反应最快,能立刻顶上去,对潜在的敌人就是个巨大的威慑。二是扎根前线,守护住东北这个老工业基地。
接着第二批,可以放到东边的济南一带。山东半岛伸向大海,位置关键得不得了。把一支精锐放在这里,能大大加强咱们中部地区的防守力量,就像在首都北京的前方加了一道坚实的屏障,也能向周边沿海地区提供强力支援。
第三批,他建议安家在华中的武汉。你看看地图就知道,武汉那是九省通衢,长江汉水穿城而过,水陆交通四通八达。把这最后一批,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批部队放在武汉,就像手里捏了一把最有分量的预备队。往东往西、往南往北,哪个方向有需要,这支部队都能快速机动到位。而且啊,这也补强了内陆腹地的防御,跟东北、华东的部队遥相呼应,整个国家的国防体系就更严密、更稳固了。
杨勇的这个主意,一下子就说到了一些中央军委领导同志的心坎里,像当时的粟裕大将,想法就跟他差不多。你看,这个方案多高明!它不光解决了这上百万英雄儿女回家吃饭安家的现实问题,更把这支经历了最残酷战争考验的百战雄师,转化成了国家最宝贵的战略资产。他们散开来,就像一颗颗定海神针,嵌在了祖国最需要的战略要点上,同时也在建设家乡中继续发挥力量。这哪儿是一次简单的撤军,分明是把一场世纪难题,变成了一次面向未来的国防大布局!中央经过反复琢磨,觉得这真是个绝妙的主意,赶紧拍了板。
方案定了,接下来的事儿就得一步一步照着计划来。为了让国际社会明白咱们的诚意,不给人说闲话的机会,中国和朝鲜两边一起发了个声明,清清楚楚地说志愿军要分批回国了。到了1958年过春节那会儿,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还特地去了趟朝鲜,去看望即将告别异国战场的志愿军将士们,带去了祖国的温暖和问候。杨勇呢,又在这时候加了一把劲,建议把最后一批部队回来的日子定在1958年10月25号。这个日子可有讲究,正好是志愿军当年跨过鸭绿江、开赴朝鲜作战的八周年纪念日。选在这天撤离,你说这意义得多特殊,多有分量!
具体组织撤离的时候,杨勇给部队立了规矩,叫“交好、走好、到好”。什么意思?“交好”,就是除了自己的个人用品和武器装备,部队里其他所有的东西,一钉一铆、一砖一瓦,都得完完整整地交给朝鲜人民军和老百姓,把这份用血汗凝成的中朝友谊,好好地留在那里。“走好”,就是部队撤退得安全、有序、有纪律,不留一点破绽给想搞破坏的人,让咱们走得堂堂正正。“到好”,就是部队回到国内后,要坚决服从组织安排,不管分到哪儿,干什么,都要拿出在朝鲜战场上那股劲头,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发光发热。
就这样,一拨又一拨的志愿军将士,带着朝鲜人民的深情送别,带着“再见吧妈妈”的歌声,踏上了回家的路。他们中的一部分,就像杨勇将军计划的那样,去了东北,去了山东,去了武汉,成了新中国国防前线和腹地的坚强力量。还有一部分整建制地转业,去了最艰苦、最需要人的地方,比如西北的戈壁大漠,扎下根来,为咱们国家的尖端科技、为“两弹一星”硬是拼搏出了家底。更多的呢,则脱下军装,回到地方,成为工人、农民、干部,汇入了新中国热火朝天的经济建设大潮中,继续用他们的汗水和努力,为共和国添砖加瓦。鸭绿江边那高高矗立的凯旋门,迎接着这群打赢了仗、又赢得和平和建设的英雄儿女们。
杨勇将军的这手“撤军三步棋”,真是漂亮极了!它不仅干净利落地解决了百万大军回国安置这个天大的难题,更借着这个机会,按照战略需求调整了军队布局,夯实了新中国初期的国防基础。这不光是杨勇作为一位身经百战的指挥官的战场智慧,更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卓越战略家的政治远见和全局意识。这事儿告诉我们,真正的帅才,不只在硝烟滚滚里能打胜仗,更能在没有硝烟的“后战场”里,下出既管眼前又管长远的战略好棋。他们啊,就跟那些永远睡在朝鲜土地上的烈士一样,名字和功绩,都深深地刻在了共和国的基石上。
华夏配资网-配资app官网-配资免费体验-国家正规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